"杨光海" 共找到影视: 8 部
佤族 10

佤族

  《佤族》:影片拍摄于1957年,此片拍摄了云南西盟山佤族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情况。除部落联盟、刀耕火种和生活习俗以外,对于剽牛、拉木鼓、砍牛尾巴、猎取人头祭祀等也有所反映。()
  顾问:谭碧波;编剧: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导演、摄影:郑治国、杨光海;解说:许国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承拍,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协助拍摄。
  巍峨的云南西盟山区座落着翠竹环绕的佤族山寨。古老的寨门、严密的刺墙壕沟是佤族村寨间仇杀械斗留下的遗迹,地缘性的村寨是西盟佤族的社会组织。50年代前夕,西盟佤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制过渡的阶段,生产方式十分原始,生产力极为低下。村寨的最高权力...

施洞苗族的龙船节 2

施洞苗族的龙船节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4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影片拍摄于1965年,完成于1976年。影片表现了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公社的纳西族(摩梭人)长期以来保存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特征,保存着以母系为核心的母系家庭,保存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姻”。()
  顾问:秋浦;编剧:詹承绪、杨光海;导演:杨光海;摄影:袁尧柱、杨光海。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
  云南省永宁是个高原盆地,海拔2600多米,在盆地的边缘散布着一些纳西族的村落。他们实行的“阿注”婚,是纳西族母系家庭的传统婚姻形式。“阿注”就是朋友的意思。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各自在母亲家中生产和生活,建立朋友式的婚姻关系,所生子、女,属于女方,血统以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这里的青壮...

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 8

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

  《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影片拍摄于1966年,完成于1974年。影片摄取了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卓有价值的纳西族建筑艺术、雕刻、壁画、手工艺品、用象形文字东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以及纳西族音乐舞蹈的若干片段。()
  顾问:秋浦;编剧:詹承绪、杨光海;导演:杨光海;摄影:袁尧柱;解说:周庆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协助拍摄。
  古木参天、花繁树茂的云南丽江,以它那美丽的自然风光滋润了纳西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纳西族的建筑具有独特风格,饰有清秀浮雕图案的民居,流金涂彩、层层迭迭、富丽堂皇的宫殿,铜瓦飞檐的寺庙。和这些建筑交相辉映的是各种浮雕、木雕、泥塑以及技艺精湛的明代壁画。用一千多年前纳西人创造...

独龙族 7

独龙族

  《独龙族》:影片拍摄于1960年。它记录了生活在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畔的独龙族的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阶段。影片对其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和以采集、渔猎为辅的经济活动和特点以及纹面等习俗作了记录。()
  编剧: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导演、摄影:杨光海;解说:李唐。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拍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云南省民委、**云南省金平县委员会协助拍摄。
  生活在云南省贡山县高山峡谷间的独龙族,一般都居住在河畔台地长长的草房里。独龙族社会属于父系氏族解体时期的家族公社阶段。一个家庭公社,通常有几个公共住房,房内住三、四代家庭成员,一个家族自成一个村寨。他们烧荒地,用弯曲的树枝挖地种玉米。收获的玉米、谷物按公社的规...

苦聪人 2

苦聪人

  《苦聪人》:影片拍摄于1960年。它记录了云南金平县哀牢山区的苦聪人被迫逃匿于深山密林之中,处于父系家族公社的社会发展阶段,衣树叶食野薯,漂泊林海。解放后,人民**和当地群众将苦聪人接出山林,实行定居耕作。()
  编剧: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导演、摄影:杨光海;解说:张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云南省民委、**云南省金平县委员会协助拍摄。
  云南省金平县哀牢山原始森林深处的芭蕉、竹叶屋中居住着苦聪人。苦聪人的社会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的阶段,在家族男性长辈的带领下,刀耕火种、采集、狩猎,过着不断迁徒漂泊的生活。他们崇拜祖先,无论看看迁徙去哪里都要背着祖先牌,到了新住地...

鄂伦春族 3

鄂伦春族

  • 正片
  • 译名:
  • 类别:
  • 语言:

  《鄂伦春族》:影片拍摄于1963年。影片勾勒出我国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以狩猎为主的鄂伦春社会由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到农村公社的轮廓,描绘其由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阶级剥削跨上阶级社会门槛的情景。此外,对鄂伦春族的婚姻、丧葬、服饰、手工艺品以及萨满教等也作了记录。()
  顾问:秋浦;编剧:赵复兴、吕光天、满都尔图、杨光海;导演:杨光海;解说:王连元。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拍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委员会、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协助。
  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接壤处,大兴安岭白雪茫茫的原始密林里,生活着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一个用桦树杆和桦树皮搭建的锥形小屋中住着一个鄂伦春族小家庭,通常情况下五六个小屋组成一个地域组织。猎场是公有的,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