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跃·比吼" 共找到影视: 5 部
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 4

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

  花莲港口部落(Makotaay)高龄94岁的阿公Lekal Makor,仍然过着纯粹Pangcah(阿美族)的生活,虽然现代文明和法令对他的生活有很大的限制,他却依旧上山打猎、看海、编藤。对Pangcah文化的珍视和坚持,让他成为Pangcah文化的巨人。

我们的名字叫春日 4

我们的名字叫春日

Kanakanavu的守候 2

Kanakanavu的守候

  高雄县的北边,楠梓仙溪的上游,有一条清澈的达卡努瓦溪,Kanakanavu族人守护着她,度过了数百年的岁月。达卡努瓦溪慷慨而贴心,溪里有鱼丶有虾丶有螃蟹,还可以洗去亲人离开後的悲伤。
  莫拉克台风改变了这一切,土石流怒吼着冲进了Kanakanavu的部落,冲毁了道路和农田。部分族人被迫仓皇下山避难,但仍放不下山上的土地和溪流。 2010年1月,下山的族人扶老携幼,回到溪水围绕的丶最深的孤岛―达卡努瓦部落,重新建立家园。但是重建是如此的困难,通往那玛夏乡的道路至今仍在河床上不断改道,而且随时会被河水冲断,通往达卡努瓦村的桥梁只是河床上的几根涵管,下雨就会流走,中油至今仍不敢送油上山。如果台湾这小岛上还可以有岛,Kanakanavu族人和达卡努瓦村就是这岛上最深的孤岛。
  Kanakanavu族人有一个小小心愿,希望全世界都知道「Kanakanavu就是Ka...

季拉黑子 4

季拉黑子

  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來自阿美族港口部落,年少曾隱瞞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直至東南亞旅遊時看見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品,感受母體文化的召喚,才決心回到部落。藉著作為年齡階層制度裡的帶領者mama-no-kapah(青年之父),偕同族人一起採集神話故事、口述歷史和尋找舊部落遺跡。他多半以漂流木作為創作媒材,雕刻出蘊含阿美族部落故事與智慧的作品,包含1998年與優劇場合作「優人神鼓」、2000年在太麻里以「太陽之門」迎接千禧曙光等。
  本片以第一人稱述說拉黑子的個人生命主題,圍繞在他返回部落後的心境轉折,及其透過創作聯繫祖靈、母體文化的過程。藝術家對自身姓名及認同的焦慮與困惑,衍伸至長子者播出生後所面臨的文化傳承問題。部落內四處可見的十字架,不禁令他省思宗教信仰變遷,也悼念起流逝的傳統文化。片中藝術家搬運、雕刻巨大木頭和置放作品於山海間的畫面,亦揭示Pangcah人與...